以哈戰爭

以哈戰爭中的正義黑洞:英國監察組織AOAV報告揭示以色列軍隊內部問責制嚴重缺失,88%戰爭罪行指控石沉大海,國際法面臨空前挑戰。

記者:陳嘉欣
分享:

自2023年10月7日以來,以哈戰爭的烽火不僅點燃了加沙地帶,更引發了一場席捲全球的法律、道德與人道辯論。當導彈與砲火劃破長空,無數平民的生命隨之消逝,一場嚴峻的人道危機在國際社會的注視下愈演愈烈。在這場混亂的背後,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逐漸浮現:正義何在?英國戰爭監察組織「武裝暴力行動」(Action on Arm...

以哈戰爭中的正義黑洞:英國監察組織AOAV報告揭示以色列軍隊內部問責制嚴重缺失,88%戰爭罪行指控石沉大海,國際法面臨空前挑戰。

自2023年10月7日以來,以哈戰爭的烽火不僅點燃了加沙地帶,更引發了一場席捲全球的法律、道德與人道辯論。當導彈與砲火劃破長空,無數平民的生命隨之消逝,一場嚴峻的人道危機在國際社會的注視下愈演愈烈。在這場混亂的背後,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逐漸浮現:正義何在?英國戰爭監察組織「武裝暴力行動」(Action on Armed Violence,簡稱AOAV)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如同一道刺眼的閃電,劃破了戰爭的迷霧。報告指出,高達88%針對以色列軍隊涉嫌戰爭罪行的內部調查,最終竟無任何懲處或結論。這一驚人數據不僅讓以色列軍方自我標榜的內部問責制信譽掃地,更對本已脆弱的國際法體系構成了嚴峻挑戰,迫使我們質疑,在現代衝突中,追究戰爭罪行的承諾是否已淪為一紙空文。

加沙衝突的背景與持續的人道危機

要理解當前問責制危機的嚴重性,必須先回顧這場衝突的根源及其造成的毀滅性後果。這場始於2023年末的加沙衝突,並非孤立事件,而是長達數十年以巴恩怨的最新、也是最血腥的篇章之一。它不僅是軍事對抗,更是一場席捲整個地區的災難。

衝突的導火線與升級

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武裝分子從加沙地帶對以色列發動了史無前例的突襲,造成大量以色列平民與軍人傷亡,並擄走數百名人質。此舉震驚國際社會,也點燃了以色列的復仇怒火。作為回應,以色列政府迅速宣布進入戰爭狀態,並對加沙地帶發動了代號為「鐵劍」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以色列軍隊對加沙進行了持續數月的猛烈空襲、海上封鎖與地面進攻,其目標是徹底摧毀哈馬斯的軍事與執政能力。

嚴峻的人道危機狀況

然而,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在狹小且人口稠密的加沙地帶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根據聯合國及多個人權組織的報告,這場衝突已演變成一場全面的人道危機。數以萬計的巴勒斯坦平民,其中絕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在戰火中喪生。超過八成的加沙人口被迫流離失所,在臨時搭建的帳篷或過度擁擠的避難所中艱難求生。醫療系統已瀕臨崩潰,醫院屢次成為攻擊目標,藥品、燃料和醫療設備嚴重短缺。更致命的是,糧食、清潔飲用水和基本衛生設施的匱乏,使得饑荒與疾病的威脅如影隨形,這場深重的人道危機正將數百萬人推向生存的絕境。

國際社會的普遍關切

面對如此慘烈的景象,國際社會的關切與日俱增。聯合國秘書長多次呼籲立即實現人道停火,並警告可能發生種族滅絕的風險。多國政府與國際組織頻繁發聲,敦促衝突各方遵守國際法,特別是《日內瓦公約》中關於保護平民的規定。針對以色列軍隊行動的比例原則、區分原則是否被遵守的質疑聲浪不斷高漲,關於戰爭罪行和反人類罪的指控也隨之而來,為日後國際司法機構的介入埋下了伏筆。

AOAV報告的震撼發現:問責制的崩潰?

在各方對戰爭罪行指控爭論不休之際,英國監察組織AOAV的報告提供了一組冷冰冰的數據,直指問題的核心——以色列軍隊內部的問責制形同虛設。這份報告並非僅僅是另一項指控,而是對一個國家軍隊自我監督能力的系統性拷問。

誰是AOAV?

「武裝暴力行動」(Action on Armed Violence,簡稱AOAV)是一個總部位於英國的非政府研究組織,長期致力於記錄、調查和分析全球範圍內的武裝暴力事件及其對平民造成的影響。該組織以其數據驅動的研究方法和對爆炸性武器影響的深入分析而聞名,其報告經常被聯合國機構、各國政府和國際媒體引用,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和公信力。AOAV的目標是減少武裝暴力造成的傷害,並推動更強有力的平民保護規範。

88%未決案件的核心數據分析

AOAV報告中最引人注目的發現,無疑是這個驚人的數字:「自以哈戰爭爆發以來,涉及以色列軍隊疑似戰爭罪行或虐待行為的調查中,有多達88%的案件最終未有任何懲處或仍未有結論。」這意味著,儘管外界指控不斷,媒體報導層出不窮,受害者證詞堆積如山,但在以色列軍方的內部調查機制中,絕大多數指控都石沉大海。這不僅僅是效率低下,更引發了人們對其調查是否公正、獨立、透明的根本性質疑。這個數據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一個本應糾察不法、懲戒罪行的系統,實際上可能已成為保護施暴者、延續有罪不罰(impunity)的屏障。

指控的具體內容

報告所涵蓋的指控範圍廣泛且性質嚴重。這些「疑似戰爭罪行或虐待行為」並非無關痛癢的小過失,而是觸及國際法底線的嚴重違規行為。具體指控可能包括:對居民區、醫院、學校和聯合國避難所等民用目標進行無差別轟炸;在攻擊中使用白磷彈等國際公約嚴格限制的武器;在地面行動中對被拘留的巴勒斯坦人實施酷刑、虐待和有辱人格的對待;以及系統性地破壞維持平民生存所必需的基礎設施,如水廠、麵包店和農田。這些指控共同描繪了一幅令人心碎的畫面,也解釋了為何國際社會對這場加沙衝突的關注焦點,逐漸從軍事層面轉向了法律與道德層面。

國際法視角下的戰爭罪行與問責制

AOAV的報告將國際法問責制這兩個核心概念推到了風口浪尖。在文明社會的共識中,戰爭並非可以為所欲為的叢林法則,而應受到一系列旨在限制野蠻、保護人性的規則約束。當這些規則被漠視,而追責機制又失靈時,整個國際秩序的根基都會受到動搖。

國際人道法的核心原則

國際人道法(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IHL),通常被稱為戰爭法,其核心目標是在武裝衝突中盡可能地減少苦難。它並非禁止戰爭,而是為作戰行為劃定紅線。其基石包括三大原則:一、「區分原則」(Distinction),要求作戰方必須時刻區分戰鬥人員與平民,以及軍事目標與民用物體,攻擊只能針對前者;二、「比例原則」(Proportionality),要求攻擊所預期造成的平民傷亡或民用設施損毀,不得與預期獲得的具體和直接軍事利益過分失衡;三、「預防原則」(Precaution),要求作戰方在策劃和實施攻擊時,必須採取一切可行措施,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平民的附帶傷害。任何嚴重違反這些原則的行為,都可能構成戰爭罪行

問責制為何至關重要

問責制是確保國際法得以落實的關鍵機制。它意味著,任何實施了戰爭罪行的人,無論其職位高低,都必須為其行為承擔個人刑事責任。一個健全的問責制體系具有多重意義:首先,它為受害者提供正義,是對其所受苦難的承認與補償;其次,它能起到強大的威懾作用,阻止潛在的施暴者在未來的衝突中重蹈覆轍;最後,它捍衛了法治精神,向世界宣告,即使在戰時,人性與法律的尊嚴也絕不容侵犯。反之,缺乏問責則會導致「有罪不罰」的惡性循環,這不僅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更是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的長遠威脅。

專家觀點:內部調查的局限性

國際法專家普遍認為,雖然國家對其軍隊的違法行為負有首要調查和起訴的責任,但內部調查往往存在固有局限性。軍事司法體系可能因內部團結、官官相護的文化而缺乏獨立性,調查過程也常常不夠透明,難以取信於外界和受害者。人權組織更進一步指出,當一個國家的內部調查機制被證明持續性地無法或不願有效追責時(如AOAV報告所揭示的88%的比例),就觸發了國際司法介入的條件。這正是國際刑事法院(ICC)等機構存在的理由——作為「最後的法院」,在國家層面的正義缺席時,填補問責的真空。軍事倫理學家也強調,建立一支遵守戰爭法的軍隊,不僅需要法律條文,更需要一種零容忍的指揮文化和強有力的外部監督。

多方視角:以色列軍隊、巴勒斯坦受害者與國際反應

AOAV的報告在國際社會激起千層浪,不同立場的各方對此反應迥異。理解這些多元視角,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把握這場問責制危機的複雜性及其深遠影響。

以色列軍方的官方立場

面對外界排山倒海的批評,以色列軍隊(IDF)及其發言人始終堅稱,其在加沙的軍事行動嚴格遵守國際法,並擁有一套獨立、專業的內部調查和司法機制,即「總參謀部實況調查評估機制」(FFAM)。以方官員可能會辯稱,AOAV的報告數據具有誤導性,因為許多案件仍在調查中,或者指控本身缺乏足夠證據。他們會反覆強調在人口稠密的城市環境中作戰的極端複雜性,並指責哈馬斯將軍事設施置於民用區域,利用平民作為「人盾」,從而導致平民傷亡難以避免。然而,無論這些辯解在戰術層面是否成立,88%的案件缺乏結論這一驚人比例,都直接削弱了其內部問責制可信度的根基。

巴勒斯坦受害者的絕望之聲

對於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民眾而言,AOAV的報告並非新聞,而是他們數十年來悲慘經歷的數據化印證。對他們來說,家園被毀、親人逝去、流離失所是每日上演的現實。他們長期指控以色列軍隊的行為系統性地侵犯其基本權利,卻鮮有看到任何施暴者被繩之以法。因此,這份報告加劇了他們的無力感與絕望感,讓他們深信,在現有框架下尋求正義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這種對正義的徹底失望,也為更激進的思想和無盡的仇恨循環提供了土壤,使得和平解決加沙衝突的前景變得更加渺茫。

國際社會的壓力與潛在影響

這份報告無疑將成為國際社會向以色列施壓的又一有力工具。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國際刑事法院(ICC)和國際法院(ICJ)等機構,可能會將此類證據納入其正在進行的調查和訴訟程序中。支持巴勒斯坦權利的國家和人權組織,將以此為據,要求對以色列實施更嚴厲的制裁或武器禁運。即使是以色列的傳統盟友,也可能面臨國內外更大的輿論壓力,要求其重新審視對以色列的無條件支持。長遠來看,這場圍繞以哈戰爭的法律和道德辯論,將持續損害以色列的國際聲譽和軟實力,並可能對其外交、經濟和安全合作造成實質性影響。

核心要點總結

  • 問責危機:英國監察組織AOAV報告揭示,高達88%針對以色列軍隊在以哈戰爭中涉嫌戰爭罪行的內部調查,最終無任何懲處或結論。
  • 人道災難:加沙衝突已造成數萬平民死亡,引發大規模流離失所、饑荒和醫療系統崩潰的嚴重人道危機。
  • 國際法挑戰:內部問責制的失靈嚴重挑戰了國際人道法的權威,可能導致「有罪不罰」的危險先例。
  • 信任赤字:報告結果嚴重削弱了以色列軍隊內部調查機制的公信力,並加劇了巴勒斯坦受害者的絕望感。
  • 國際壓力:此報告預計將加大國際社會對以色列的法律和外交壓力,要求進行更透明、獨立的調查。

常見問題解答(FAQ)

什麼是戰爭罪行?

戰爭罪行是指在武裝衝突期間嚴重違反國際人道法(如《日內瓦公約》)的行為。這包括但不限於:故意殺害平民、對平民或民用設施發動無差別攻擊、實施酷刑、將平民作為人質、以及過度破壞非軍事必需的財產等。追究戰爭罪行是維護國際法尊嚴的重要一環。

AOAV的報告數據從何而來,可信度如何?

AOAV(Action on Armed Violence)是一個獨立的非政府研究組織,其數據通常基於對公開來源信息(如新聞報導、官方聲明、人權組織報告)的系統性監測和交叉核對。雖然數據來源於公開信息,但其系統性的整理和分析方法使其報告在國際上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此次關於以色列軍隊問責制的數據,是基於Yahoo HK News的報導,指出了內部調查的驚人結果。

以色列為何不接受外部獨立調查?

以色列政府長期以來認為其本國的司法體系是獨立且有能力調查處理相關指控的,因此反對由國際刑事法院(ICC)等外部機構對其軍事人員進行調查,認為這侵犯了其國家主權。然而,批評者指出,當一個國家的內部問責制被證明無效時(如AOAV報告所暗示),國際司法介入就成為必要。這場加沙衝突的後續發展,將持續考驗這一法律原則。

這份報告對未來的以哈衝突有何影響?

如果對戰爭罪行的指控缺乏有效問責,可能會開創一個危險的先例,削弱國際法規定的保護,並可能鼓勵未來衝突中的違規行為。這份報告可能會促使國際社會推動更強有力的監督機制,並對衝突各方施加更大壓力,要求其在軍事行動中更加嚴格地保護平民,否則將面臨更嚴重的法律和外交後果。

結論:在廢墟之上尋求正義的漫漫長路

AOAV的報告以不容辯駁的數據,揭示了以哈戰爭中最令人不安的真相之一:在砲火與硝煙之下,追究責任的機制已然失靈。88%涉嫌戰爭罪行的指控在以色列軍隊的內部調查中銷聲匿跡,這不僅是對成千上萬受害者的沉重打擊,更是對整個國際法體系的公然藐視。當一個本應捍衛正義的問責制體系淪為形式,它所保護的便不再是法律的尊嚴,而是有罪不罰的特權。

這場衝突所引發的人道危機仍在持續,而問責制的缺失,無疑為這場悲劇增添了更深層的絕望。它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公正的審判和有效的懲罰,和平協議與停火聲明都將是脆弱的。因為真正的和平,不僅僅是槍聲的停息,更建立在正義得以伸張的基石之上。

對於關注此事的香港及國際讀者而言,這份報告是一個重要的提醒。它要求我們超越地緣政治的複雜博弈,去審視戰爭中最基本的人道與倫理問題。持續關注AOAV等獨立組織的調查,支持對所有衝突方進行獨立、透明的問責,是推動國際社會採取行動、確保類似悲劇不再重演的關鍵一步。在加沙的廢墟之上,尋求正義的道路或許漫長而崎嶇,但放棄追尋,就等於默許暴行的常態化。而這,是任何一個文明社會都無法承受的代價。

關於作者

陳嘉欣

香港亞洲新聞資深記者,專注於亞洲政經新聞報導,擁有豐富的新聞採訪經驗。